陈鹰,1953年出生于云南昆明,1973年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入读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专业电31班。毕业后分配回昆明电机厂;1984年,被破格提拔为党委书记。1988年,高票当选厂长;2003年出任昆明市副市长。2006年自请辞去副市长职务,回到已改制的云南变压器电气股份公司任董事长。任职期间,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
(部、省、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专家、七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三项市级科技进步奖等殊荣。
1953年,陈鹰出生于云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解放前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母亲是中专毕业。年幼的陈鹰总是听母亲在耳边念叨舅舅在清华的故事。他从小便耳濡目染,立志要好好读书,上清华。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这一年,陈鹰刚好小学毕业。当时,“读书无用论”泛滥,知识权威扫地,反智主义盛行。云南省教育事业受到冲击,陷于瘫痪,教学工作被迫中断。无休止的社会动乱致使年仅12岁的陈鹰无学可上,无奈辍学在家。直到1969年各级革委会成立后,开始对本地区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年满16周岁的陈鹰被分配到昆明电机厂,当起了学徒工。
生活上要自立、语言上要交流、劳动上要吃苦。以陈鹰那时的年纪,实属 不易。三年的学徒生涯,工作非常繁重艰苦,食物供应也十分匮乏。每月只有2
公两5钱菜油、2公两5钱猪肉,十六七岁的男孩正式长身体的时候,经常肚子
填不饱还要抡动24磅的大锤。
身体和精神的磨砺,使得陈鹰褪去青涩,在艰苦工作之余承担起了社会职 务,17岁组织成立了青年突击队,并担任队长;18岁担任工厂团委常委;19岁因工作表现突出被选培入党。在全厂党员大会上,党委书记讲话时说:“陈鹰是们工厂最年轻的党员”。那年是1972年,他还是一名学徒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1972年,大部分高等学校陆续恢复”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这次招生对象限于“知青”“青年农民”“解放军”等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工农兵”。这样的消息对于陈鹰来说,简直就是突如其来的天大喜讯, 他终于可以上大学了!随即他开始发奋读书,利用一切时间自学初中教材。一年时间,他就把文革前初中数理化课程学习了一遍。
1973年,清华大学电力工程系电机专业到昆明电机厂招收一名工农兵学员。陈鹰申请报考时,被工厂拦下。理由是年纪尚小还有机会,让接近年龄限制(年龄限制25岁以内)的老知青先去。满怀希望又落空,他失望、沮丧之情难以言表。但转机再次出现在半个月后,厂里参加考试的四个老知青无一接到入学通知。一天,陈鹰接到厂组织通知,叫他去云南饭店参加北京招生组的面试。面试一周后,他收到了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录取通知书。
1973年秋,他只身北上圆梦清华电机系!年仅20岁的陈鹰的人生故事,将
被昆明到北京这段2500公里的“北上之旅”改写。
学在清华
刚进校三天,辅导员就找到陈鹰,要他做团支部书记,他內心是拒绝的。“我来学校之前就打定主意一定不做社会工作影响学习,我要好好读书。但因为我是党员,在入校前就定好要做班干部,所以我只能硬着头皮干”。大学期间,他做过班级党支部青年委员兼团支部书记;做过宣传委员,动员大家写大字报,完成班级分配任务;当过学习委员,四处跟着老师跑开门办学地点,联系社会工厂, 解决食宿问题。
入学初期,学员文化水平严重参次不齐,学制缩短、教材改革,工农兵学 员学习水平距离清华的正常要求差距甚远。作为班上唯一一个没有踏进初中门槛的陈鹰明白只有付出百倍努力,才能赶上大家的脚步。在完成社会工作之余,他焚膏油以继晷。除每天临睡前及周六洗衣服之外,他整天脑子里充斥的都是那些难解的定理公式、英语语法和单词。在他的努力下,两年时间他就逐步跟上了一些读过初中甚至高中同学的学习进度。
自上世纪60年代起,蒋南翔校长就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70年代学校更加重视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创造性工作的能力。“我们那时候,除了学习专业课程之外,每年都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一年级校办工厂实习;二年级在北京微电机厂搞电机设计;三年级在卢沟桥冶金机械厂学习数控设计。毕业设计那年赶上唐山地震,跟我的导师姜建国在卢沟桥一待就是好几个月”。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1977年清华毕业后,陈鹰被分配回原单位工作。数十年的不断耕耘,他成为云南变压器厂最具符号性的人物之一,身上有很多标签:他是云南变压器厂创业年代的建设者,是改革年代的亲历者;他是国家第一代铁路牵引变压器研发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也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创者和管理者;他曾经两次婉拒调职省政府工作机会,曾经力挽狂澜应对90年代末因水灾给企业带来的灭顶危机,
也曾力推新三个现代化战略推动企业大跨越的发展。这些故事还要从36年前开始讲起……
70年代末,陈鹰刚回到厂里没两年。原来的变压器车间按专业化分工,从昆明电机厂分出,成立云南变压器厂。陈鹰在新成立的变压器厂从产品工艺部门调到设计部门,从事变压器产品设计工作。由见习设计到独立担负项目,很快熟悉工作后,两次参加全国行业统一设计,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1988年,云南变压器厂试行民主推荐、民主选举制度。陈鹰以高票数获选厂长,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刚接手企业时,任职头三年实行承包制,对陈鹰的要求是当年利润增加30%,并逐年递增。面对企业产品大路货、厂房和工艺设备老化、员工习惯于国营企业的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生产效率不高、产品质量低下等问题,陈鹰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他首先打破传统工资管理方式,推行计件制,鼓励多劳多得。上任第一年就实现利润同比增长近300%;他极力主张已有产品设计更新换代,力求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他大力推动技术、产品创新,填补国内铁路线路变压器空白;他适时提出“产品现代化、工艺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的治厂方针,引进先进工艺设备、技术,提高产品工艺质量和生产效率;他率先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在他的带领下,云南变压器厂由一个资产不足1000万的国营老旧企业,逐步转化成为资产破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并连续十年保持利润超千万元的地方优秀企业。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20多年厂长生涯,有荣誉也有困境。1997年的一场洪水,几乎毁掉了整个厂区。这场灭顶之灾冲垮了厂子的围墙、毁掉了生产线,也淹掉了几乎所有产品。面对险峻的形势,陈鹰非常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他迅速组织队伍,一方面抢险救灾,另一方面组织快速恢复生产,赶工期。但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管理水平和工人技术水平不足。出厂产品不但贻误了工期,部分产品由于赶工忽视质量,在现场出现严重漏油问题。省电力局给予工厂连续几年不给220kV高压变压器订单的制裁。
出现问题后,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带领团队,废寝忘食,把单位当家。用在 清华、在国外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从焊接工艺、产品结构、职工技能等全方面进行改造和精进。同时,他以长远的眼光看到,云南山高路远,就地解决大型变压器制造和维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随即组织技术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研究工艺和结构细节,一点一点攻克难关。终于在2000年,他们产出的大型变压器已经可以媲美日本三菱的产品。省电力局验收时,给与了很高的评价。至此在陈鹰的推动下,云南变压器厂才重新得到了订单、重新恢复信心、度过了这场危机。
2003年,市委任命陈鹰为主管工业的副市长时,他也是一再推脱,在此之前他已婉拒了两次省调的机会,最后这次实在推辞不掉,才答应只干满这一届。走马上任的时候,见到机械厅的老厅长,他调侃到:“90年代初,提调你到
省机械厅做副厅长你不来,你要搞技术,现在50岁了你来了。”
副市长任职期间,他分管工业经济、生产安全、社保医保、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工作是改制大量的中小国有企业,实行企业国有产权出让、职工国有身份变更。让中小企业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使大量的国有企业员工变成社会人。这项工作,涉及到对企业资产的度量裁定,关系到员工身份转换涉及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政策性强、风险度较高的工作。短短两年半,他圆满完成了全市465户企业的国有改制,得到省政府赞赏。这期间,拒绝过资产认定当中的非法诱惑,避免过国有资产的流失,解决过企业员工的上访及更激烈的行为。最终,完成了在政府的使命。
陈鹰“不贪恋名位”,淡泊名利,不干则已,干则必成;任则必勤,2006年功成身退。经个人申请,省委组织部批准,辞去公务员身份,不再享受干部待遇。
同年三月,回到已经完成国有改制的云南变压器电气股份公司,继续担任董事长。那时,正值胡锦涛、温家宝时期,国家高速发展时代,国家大搞基本建设,修建公路、铁路,大力发展铁路电气化。在陈鹰的带领下,企业飞速发展,其核心产品——铁路牵引变压器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了近50%,位列全国第一。实现利润逐年翻番:2006年5000万元;2009年达到1.6亿元;2011年累计达到4亿多元。
专注科研
八十年代初,我国铁路电气化建设刚开始,首建成的宝成线试验线段使用的是普通110kV级电力变压器向铁路牵引馈线供电。由于铁路牵引负荷变化激烈、频繁短路及负荷非三相对称的特殊性,变压器事故率非常高。在沿线每50km设立的牵引供电所里,承担铁路牵引馈线主要供电任务的变压器一旦发生故障,该50km内的电气化机车将停止运行,从而导致铁路运行中断。牵引供电所主变压器的高故障率严重制约了国家电气化铁路发展。
1983年,陈鹰参与研发国内第一台铁路供电专用牵引变压器,产品经试运行并通过铁道部鉴定后,1984年在贵昆线电气化改造项目中得到批量采用。自此,我国才有了专用的铁路电气化供电牵引变压器。
第一代牵引变压器解决了供电变压器在铁路牵引负荷下容易损坏的产品结 构问题。但仍属原副边三相对称变压器,对于铁路二相或单相负荷,变压器容量利用率仅有75.6%。这样导致一次投资大,基本电费高。
为优化一代产品缺陷,1991年,陈鹰组织、参与开发了国际首创的“阻抗匹配平衡牵引变压器”,这一产品最大程度减小了铁路电气化牵引负荷因三相不对称给电网带来的负序分量问题。1994年,陈鹰独立设计用于铁路电气化三相不对称负荷的“三相不等容量变压器”,这项技术申报获得了国家专利,并得到国家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专利银奖”。
除“阻抗匹配平衡牵引变压器”“三相不等容量变压器”之外,陈鹰还主导研制了“220kV单相牵引变压器”,这三项产品都是专门应用于单相或者二相铁路电气化供电系统,变压器容量利用率由原先的75%提高到93%以上。产品成功研制后在我国铁路电气化中得到广泛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
此后,企业被国家列为牵引变压器开发、生产基地。研制开发了十多个品 种系列的铁路牵引变压器,包括用于高铁的产品。其中列为国家级新产品或国家重点新产品三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两项,产品系列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七项。同时,陈鹰也因在相关技术方面的特殊贡献,在1993年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两年后被评为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此后又分别评为部、省、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专家。从事技术工作几十年,累计获得国家专利八项,个人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七项,市级科技进步三项。
上世纪70年代,从清华园里走出很多毕业生,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岗位,一干就是一辈子,逐渐成长为兴业英才。“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被他们诠释得淋漓尽致。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陈鹰,不仅担任清华大学云南校友会会长,还时常操作计算机为单位做设计。作为前辈他希望清华学子毕业回到社会能够放下清华的架子,虚心融入社会,放平心态,比别人更加努力,并争取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这一代,见识了建国艰难发展初期、走过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亲
历了改革开放,赶上了中国大发展。回顾一生,不负清华,我很欣慰”。
67年的人生阅历,顺境中发奋图强且宠辱不惊,逆境中不懈努力逢柳暗花明,他如同一本厚厚的书,让人心悦诚服又意犹未尽……
向陈鹰学长致敬,向老一辈电机系人致敬,向老一辈清华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