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松江·卡日,男,1984年生人,新疆喀什维吾尔族,中共党员。2010 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4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高电压工程攻读博士,师从高文胜教授。曾任上海思源电气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现任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系副主任。曾多次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 计划、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横向课题等科研攻关。2020年,获“自治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
1984年,吐松江出生在新疆喀什一个并不富裕的六口之家。他的父母都是当地企业的普通工人,但多年来,始终坚持“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个道理,用良好的重教家风,竭尽所能助力四个孩子的教育。
每到开学的时候,是让吐松江感到最战战兢兢的时候。家里四个孩子都要交学费,父母的工资又不高,每每这个时候,父母就找人借钱,变卖几只家里本就为数不多的羊,为几个孩子凑学费。
吐松江提到:“那些年,不管生活多苦,父母都是默默承受,默默支持我们的学业”。在父母的支持、培养和鼓励下,吐松江兄弟姐妹四人都考上了大学。他也一路过关斩将,考上了大学保送了研究生,而他的终极目标是清华电机系的博士。
五年清华路,一生电机情
研究生毕业后的四年时间,吐松江先后任职于上海思源电气有限公司及新疆大学。虽然工作稳定也做出了不少成绩,但他心中对于清华的向往有增无减。他时刻关注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发展情况,大量阅读文献。即便工作再忙,他也绝不懈怠,晚上加班加点学习备考。
2014年8月,吐松江·卡日终于如愿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清华情缘由此开启。
当他第一次走进清华园时,由东门入,沿着学堂路一路向南,大片阳光洒向道路两旁是古老葱郁的树木,星星点点的微光在树叶上跳跃出点点斑斓,就如同他的内心一样雀跃不已。几年后的今天,当他重新回忆起初次踏入清华园的那一刻时,依然记忆犹新。
“入学第一堂课是卢强院士讲授的‘电气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能够听到像卢院士这种曾经只能在文章和电视上看到的业界顶级专家讲课,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在讲到关于智能电网定义的时候,卢院士不仅给出了欧盟、美国,以及国家电网等定义,还给出了清华电机系的定义,这种对研究有独到的见解、敢为天下人先的提出新想法、新思路的创新精神,令吐松江印象颇深,也让他第一次领略到清华的大师风范。
褪去初入清华时的兴奋与激动,随之而来的便是沉甸甸的学业。
从西安交通大学的学士、硕士到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博士。在别人的眼中,吐松江是典型的学霸。
可读博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其中最让他煎熬的事情之一就是写出令人满意的论文。
吐松江坦言,自己跟直博的同学不一样,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回到学校读博士的,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体力和精力都不如小年轻。为了出研究成果,他恨不得将时间掰成八瓣。经常做实验到凌晨,一早起来就又跑去实验室整理数据。后来,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都犯了,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坐着不行,躺着也不行,只能站着。甚至有时,整夜疼得不能入睡,在西操场一边慢慢的走缓解疼痛,一边琢磨研究分散注意力。
“即便是凌晨两三点结束实验回宿舍的路上也不孤单,总能碰到一些来来往往于宿舍和实验室的老师、同学。清华的学习和研究的氛围就是这样的,大家都很勤奋、很好学。”
病情缓解一些之后,吐松江开始游泳和跑步。每天在西操场跑五公里,经常去游泳馆游泳。几年下来,跑了400多公里,游泳卡也用掉了三张。在此期间,参加了学校半程马拉松、ColourRun、毕业跑等体育竞赛。他笑称:“参加体育比赛是给自己找个借口多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争取为国家健康工作五十年。”
忆起恩师,吐松江也是感慨良多。博士期间,在高文胜教授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献,了解到很多领域内的前沿信息,也培养了自己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时,高教授带领他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听取他对研究的看法与见解,可以说在研究方面,他被给与了充分发挥的空间,让他可以尽情在学术海洋里畅游。如果说高文胜老师是吐松江在学术上的“引路人”,那么同时也是他精神上的“导师”,经常与他交流,了解他的实际情况和困难,为他疏导紧张情绪,帮助他排忧解难。“有一次去医院的路上碰到高老师,他二话不说就要送我,那天还下着雨。碰到这样的老师除了搞好科研,无以回报”。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导师的帮助下,他渐入佳境,不断释放研究创新力量,迸发研究创新成果。在2017年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后又陆续在SCI、EI等业内权威期刊陆续发表15篇文章。
博士五年,“研究方向要紧贴国家的需求,要紧贴人民生活,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理论探求”。这是来自导师的谆谆教导,也是吐松江一直秉承并付诸行动的理念。在此基础上,他还将所研究的方向积极应用于实践,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在内的多个国家级科研攻关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
岁月辗转成歌,时光流逝如花
临近毕业的时候,父亲对吐松江说,“你是新疆培养出来的孩子,新疆现在正需要你这样的高材生,应该回来报答故乡的养育之恩,报答新疆大学的培育之恩,为我们家乡培育更多的优质青年”。
本可以留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工作的吐松江,带着父亲嘱托和恩师 的期许,带着对新疆大学多年培养的感恩之心,也带着很多人的不解。于2019年,毅然回到西部,回到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任教,报答这片生他养他、培育他的地方。
自从读大学就一直没有“常驻”新疆的吐松江,乍然从快节奏的一线城市回到西部故乡有一些“水土不服”。“先不说硬件和软件,首先感觉是生活不便捷。其次,我的同学大部分是留在大城市,回到新疆不能说孤苦无依,但至少心理是有一些孤独的。更有意思的是,刚回来的时候,我去医院看手上脱皮的问题,医生说我是水土不服。我一个新疆人居然会不适应新疆”,吐松江笑谈。
新疆作为一个西部地区,不管从国家的战略层面,还是从经济发展层面来看,未来都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但新疆开设电气工程学科的学校不多,而即便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是其中学科建设最好的,也面临电气学科相对薄弱等一些问题。而立之年的吐松江回到故乡后,克服了诸多困难与不适应,在这里找了自己人生中最灿烂的舞台。
新疆大学自2017年入选“双一流大学”之后,对教学和科研的要求逐年提高。
2019年是吐松江工作第一年,也是新疆大学从教育型大学向科研型大学转变的关键时期。除了教学任务、多项自治区科研项目攻关之外,他还担负起了电气学院搬迁、专业工程认证等重任。其中专业工程认证涉及近5年的学生发展情况调查及相关资料、梳理课程体系及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等相关工作,工作量相当大也相当繁琐,但他乐在其中。“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是对的,因为在家乡工作的每 一天,我都感觉是充实的,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更好地锻炼成长、实现价值,奋斗出广阔天地。”
虽然从教时间不长,但吐松江怀揣热忱之心,脚踏实地埋身教育事业。他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坚持从研究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重视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实践。无论是在任教时潜心科研,创新教学,还是担任系副主任以来,强化教学质量,推动院系学科认证及搭建多元化的教学平台,吐松江都在以实际行动践行清华人“行胜于言”的作风和电机人踏实进取的传承。
“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乃至一生,我都忘不掉清华电机系对我的栽培,忘不掉老师们春风化雨的教诲,忘不掉焚膏继晷的日夜。如果有人问我,博士生涯 收获了什么?我会说,清华岁月赋予我的远不止学术和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力量。”也许正是这种力量,让他肩负起清华电机人的使命与担当,背起行囊回到西部,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这种清华电机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所赋予的力量,也必将指引着他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探索人生无限的可能……
时光如白驹过隙,曾经青葱年少如今已意气风发
吐松江学长虽然已经离开了电机系这个大家庭,开始了全新的人生征程,但他因自己为电机人而自豪,他的心仍旧和电机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吐松江学长希望学弟学妹能够秉承电机系系训,将“为学与为人”的精神落实到学习和生活的实处,努力做出更好的、更优秀的成果。同时希望电机系能够保持教育教学传统,早日站上世界电气工程领域的制高点,希望母系越来越好,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