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学系成立于1932年。从建系之初到全面抗战之前(1932年-1937年),系主任由工学院院长顾毓琇兼任。
国立清华大学工学院一年级学生分组名单(1932年)[2]
建系初期,开出电力和电讯两方面的各类课程约45门。当时的电机工程学系学程总则中这样介绍课程设置情况[1]:“电机工程学系以造就各项电机工程专门人才适应我国电气建设需要为宗旨。本系自三年级起分电力、电讯两组:电力组注重发电工程、输电工程、及配电工程,电机之设计及制造。电讯组注重电机、电话及无线电工程,电讯设计及真空管制造。各组基本训练相同,如电工原理、电工实验,皆须依次修习。实验方面,尤注重实验前之了解及实验后之结论。”
顾毓琇认为,学生“在未毕业前,基本科学同专门知识都是偏重于学术方面的”。学生在一年级在工学院学习共同的必修课,如普通物理、微积分、英文、国文、画法几何、工程画、经济学概论等课程。二年级除学习电工原理与电磁测量课外,还学习其他院系开设的静动力学、机件学、热机学、金工实习、微分方程及化学等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分为电力组与电讯组,除继续学共同的电工原理、电工实验、测量等课外,电力组学生还需学习交流电路与交流电机、电照学、工程材料、热力工程、电力传输、配电工程、发电所设计、电机设计与制造。选修课有原动力厂设计等课程;电讯组学生需学习电讯原理、电报电话学、电讯网络、无线电及其实验。选修课有真空管制造等课程,以“造就各项电机工程专门人才”。
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电机系课程表
总体而言,当时电机工程学系从教学宗旨、教育制度至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等方面都采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的模式,这是因为系主任顾毓琇和负责教务工作的李郁荣教授都是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的博士,并曾聘请该系的王尔兹教授来系指导、讲学一年[3]。
这一时期电机工程学系课程设置的特点,主要可以归纳为[4]:(1)重视基础,基础课程约占四年总学时的72%,技术课程占总学时的12.9%,除了本专业的基础课程,还要学习机械系与土木系的一些基础课程;(2)重视理论,在全部基础课程中,理论性课程占相当大的比重,约占总学时的40%并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比如非常重要的电工原理这门课程,是分成了多个阶段,逐步深入学习,有着先修课程的要求;(3)注重实验与教学实习,实验和实习的分量比当时国内同等系科要多。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电机工程学系有着丰富的外文书籍资料储备,并且有着充足的经费保证更新[5-6]。“图书方面,欧美主要电工杂志添置完毕,而书籍方面每年由四千余元之添置,今年又向美英德订购,不久可到”。“本系图书设备,就西文从参考书而论,现已有六百余种,两文杂志,共有四十种,均置电机馆图书室中,故参考非常便利。”这些都为学生们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拓展知识广度提供了支持,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机工程学系对理论基础学习的高度重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35年电机工程馆落成后,电机实验室、高压实验室、电机制造实验室、电车实验室、电梯实验室、电灯实验室、电报电话及自动电话实验室、无线电实验室、真空管制造实验室、无线电收发机制造实验室等都建起来了。实验室的设备也是当时国内先进的。如电机实验室有几十台各种类型的交、直流电动机与发电机、变压器和电表,还有一台九线示波器;高压实验室拥有25万伏交流50Hz高压电源设备一套,能产生15万伏直流电压的高压整流器和能产生250万伏雷电冲击波发生器。这是当时国内参数最高的高压实验室。电机制造实验室制造了国内首台鼠笼式感应电动机(10马力)和直流发电机(10千瓦)。
建立之初的电机工程学系,课程设置上重视基础,教学内容上兼顾广度与深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论是图书室还是实验室,当时的教学资源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样有力的教学方针与教学投入,为后续培养优秀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于国立清华大学初期电机工程学系的这段历程,有学者给出了这样评价[7]:“在建系初期的短短数年内,电机系不仅迅速奠定了基本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以及先进的实验条件,而且形成了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开始了清华大学电气工程正规化的高等教育,为电机系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电机工程学系学程一览.第二卷,下册.
[2] 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432号,第2页.
[3] 方惠坚,张思敬.清华大学志,下册,第96页.
[4] 清华电机系七十周年系庆纪念集.第47-48页.
[5] 顾毓秀.电机工程学系.清华周刊,第41卷,第13-14期.
[6] 倪俊.电机工程学系概况,清华周刊,向导专号, 1936年.
[7] 梁曦东等.清华大学电气工程高等教育的几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