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研究所的学科方向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前身为1952年建立的发电厂和输配电教研室。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博士、硕士点。1988年评为全国重点学科,1999年成立电力系统研究所。2001年再次以全国第一的排名评为重点学科。本所的工作目标是为我国电力工业及相关部门培养从事研究、设计、管理、教学及新技术开发应用的高级人才。
目前研究所在职教职工38名,包括教授10名(其中博导9名,含科学院院士1名),副高级职称教师10名,中级职称16名。其中年龄45岁以下者29名,博士学位获得者27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名。
至2005年底,研究所共主持、参加并完成科研项目200多项,经费11500多万元,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2项、自然科学重大基金1项、重点基金4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孙元章教授、梅生伟教授)以及面上基金1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20多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与本系其他二级学科共同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并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2项,国家级精品课1门。培养毕业博士生100多名,硕士生500多名。累计出版专著和教材15部,发表论文12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多篇,EI收录500多篇。
研究所坚持基础理论研究,长期致力于研究我国电力系统运行和发展中的重要理论课题,在解决大型复杂互联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基础理论问题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性的前沿工作。研究内容包括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理论、广域监测和控制保护理论、调度自动化理论和技术、电力市场运营理论、电力系统动态过程分析和计算技术以及分布式发电及接入等方面的核心问题。
研究所坚持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的方向,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行业的需求,致力于研究对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先进技术并使其实用化。研制开发的调度自动化系统(EMS/DMS)、电力市场交易系统、电网无功电压优化控制系统、负荷预测系统、区域稳定控制系统、水电站仿真和变电站仿真系统等都已在国内获得了成功并推广应用,为解决我国电力系统中的实际工程问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研究所注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十五”期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际科研合作活动共有约70人次,主办国际会议4次,参会海外专家共计约180余人,接待外国专家访问参观和讲座约50人次,承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