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荣海,IEEE会士,1988—1998年在清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并工作,2002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2010年回国加入华中科技大学,现为该校教授、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电气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新型电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工作。近年主持多项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重大及科技部863、支撑计划等项目或课题。同时,他也是电工技术学会磁场调制电机专委会发起人,IEEE工业应用协会武汉分会主席及2019—2021年度杰出讲师、国际电机会议(ICEM)董事。曾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中国发明创业人物奖、以及日本电机永守赏等奖项。
峥嵘岁月
曲荣海1988年进入清华电机系,一晃已经三十多年。但头一次到北京、进入全国最高学府的激动心情还历历在目,“看哪儿都觉得新鲜”。
那时没有互联网,没有移动通讯,来回一封信的时间起码得以月为单位,“那种背井离乡的感觉是现在的小孩体会不到的。”去图书馆查资料也不能一键搜索,要一本书一本书地翻找,困难大效率低,和当下相比,生活显得有些“原始”。
但每个人的生活又比任何时候都紧密地融在一起。初入大学,离家甚远的 新环境里,日子围绕身边直接接触到的人们展开。曲荣海至今记得本科班主任瞿文龙老师带着他们一帮新生开中秋班会的场景,在1号楼四层尽头的平台上,落日余晖未尽,一轮圆月初升,全班32个人坐在月亮下面聊天,从陌生走向熟悉。日复一日的相处让生活轨迹接近的学生逐渐亲密,学生们也在上课过程中得以了解老师、了解教研组、了解电机系和整个学校。
在学习之余,曲荣海爱打篮球,代表班队参加过电机系“蓝光杯”篮球联赛;也担任过清华治安队队长,戴着袖标穿着制服,在公共场所维持秩序。一年暑假,有人溜进了正在重新粉刷的8号楼,曲荣海带着两个队员去找。“他正躲在上下铺的床底下,我大喊了一声‘出来!’,给他喝了出来;后来发现他兜里揣着很多证件和北京不同高校的饭券,是北京市当时正在通缉的一个流窜犯。”他笑着 讲起自己的戏剧性经历,这桩“英雄事迹”后来还获得了《新清华》校刊的报道。
他也曾担任电机系1989级、1990级辅导员,和老师、同学们的交流让他对这个集体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也提升了他处理各项事务性问题的能力,让他至今受用。
“清华给你提供了发挥自身特长的足够空间,除了学习,还有社会活动、体育运动,各个方面。‘大学’之‘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曲荣海道。
归来不晚
曲荣海总结自己是“相对传统”的性格,清华毕业、出国读博士、进大公 司工作、回国任教,从他的角度来讲,只是一条顺其自然的发展轨道。
他填报志愿的1988年,国家正提倡“力争在二十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依稀觉得,电机系在这“四个现代化”中一定占有相当的份额,便决心“将个人成长融入到国家大的发展趋势里去”。
七年本硕弹指而过。1996年春天,曲荣海硕士毕业,留在电机系教研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担任系学生工作组组长,直到1998年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深造。
在美国,为了满足博士毕业条件,他选择数学作为minordegree(辅修学位)。“我一看他们的数学课,在清华读本科时就学过不少,于是把之前上课的笔记、 学习内容和考试题拿给博士课程的老师看。他看后也觉得完全符合要求,就同意我直接把学分对等地转过去。”这让曲荣海意识到清华教学的优势:“不论是难度还是广度,清华都给你提供了很高水平的学习条件。”
博士毕业后,曲荣海陷入了短暂的迷茫。“如果让我独立工作,不管是做科研还是做产品,我总觉得自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够多,不清楚自己应该处于什么位置。”于是他选择先去GE(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发中心任职,“看看自己能干什么”。和国际电机行业的专家一同工作的数年里,曲荣海发现自己“做得还不错”,自信心得到了很大提升。
但问题同样彰显:“你做得再好也是为一个国外的公司服务。”而这并不是他决定出国时的想法。最初的梦想一直没有变,“中国电机”四个字贯穿了他的每个选择。
2010年8月,中组部引进风电领域人才计划,向曲荣海抛出橄榄枝。那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十年前已有了质的飞跃,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还是高校,都能提供很好的科研条件;但随大流的现象仍然存在,“讲均衡、不出头”的传统思想时常阻碍科学研究的突破。曲荣海义无反顾地跃入这片半是机遇半是挑战的蓝海,全职加入华中科技大学,并成立华科大创新电机技术研究中心。
“锻炼得差不多了,能学到的都学会了,可以回去给国家做些事情了。”纵然出走十载、归途万里,也挡不住心似离弦箭、归期已有期。
行者常至
“如果国内所有的电机技术都能提高一点,哪怕只是1%,对国家来说,也是相当大的整体效益。”
我国电机研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如何进行原始创新,让基础设施和尖端技术都不再依赖国外进口,这个问题困扰但同时又激励了曲荣海很多年。2012年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他认为最重要的一步是“优化”,先攻克技术细节,再将之产业化。这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固然需要时间,但他相信,一步步的量变积累总能实现质变,进一寸有一寸的回报。
荣誉见证了他为中国电机作出的贡献。近十年,曲荣海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并与多家国有、民营企业开展高性能电机及驱动系统的科研合作。2018年,曲荣海当选IEEEFellow(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并成为该协会2019—2020年度杰出演讲者。
但他并不自傲。“任何运动的东西都会用到电机,这个行业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立志为将中国建设成电机强国而尽己所能,为了这个自少年时代起便确立的目标,曲荣海一如既往地迎难而上,步履不停。
在华中科技大学授课时,曲荣海发现,学生们总会流露出对清华的敬佩。社会各界谈到清华大学,也总会想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从而对从园子里走出来的人抱有比对别处的学生更高的期待。“能力越高、担子越重,清华的学生要扛起‘清华’的头衔,就要肩负更大的责任,在国家的关键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曲荣海也一直关注着清华电机系的发展,近几年哪些项目、哪些老师获得 了国家和省部级奖项,电机系取得的每一个成就,他都感到同样欣慰和光荣。他对这个托起自己年少时光的地方怀有深沉的感情,也为其未来发展提出衷心的箴言:“电机方向应当是电机系的基础阵地,最初高景德老先生就是这个领域的大师,我自己也是学电机出身。因此,在向前沿发展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加宽、加厚基础,建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学科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