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系系友郭道晖为章名涛先生百年诞辰和电机系七十五周年系庆题词[1]
“你们来到清华,既要学会怎样为学,更要学会怎样为人。青年人首先要学为人,然后才是学为学。为人不好,为学再好,也可能成为害群之马。学为人,首先是当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章名涛先生如是说。“治学严谨,为人清正”贯穿了章名涛先生的一生,他生活低调,却一辈子保持着高尚的治学精神和严谨的学术原则,不仅为我国电机工程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1907年,章名涛先生出生于北京前门外施家胡同一个商人家庭,6岁进入北京虎坊桥小学读书,13岁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圣约翰中学。“五四”运动期间,正值青年的章名涛感受着爱国主义和“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潮,坚定了“科学救国”的理想。1924年,年仅17岁的章名涛报考了清华大学,遗憾的是未被录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发誓:“现在当不上清华的学生,将来一定要当上清华的教授。”同年,他远涉重洋到达法国,后又转至英国纽加索大学攻读电机工程。近代的中国积贫积弱,他在学校里备受歧视。但他并没有因此灰心,反而抱着为中国人争口气的决心,上课听不懂他就向书本请教。经过三年苦读,他在电机理论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927年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获得工程科学学士学位。毕业之后,章名涛先生在英国曼彻斯特茂伟电机制造厂实习,同时在曼彻斯特工业大学夜校学习。一边实习,一边完成了有关长输电线上行波理论的论文,于1929年获硕士学位。1930年回国后,先后在杭州、上海工作。1932年,应时任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顾毓琇的邀请共同筹办电机工程学系,成为当时电机系仅有的两位教授之一,年仅25岁。实现了他要当清华大学教授的愿望。
1936年电机系教师合影[2]
正当他潜心钻研,在教育与科学事业上施展自己才华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清华、北大、南开同迁往长沙,借湖南大学校舍成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他又跟随学校西迁,经过两个月、3000多里的长途跋涉抵达昆明,学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起,章名涛先生担任西南联大电机系主任,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
1937年的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章名涛、顾毓琇等[3]
1948年,章名涛先生重返清华电机系,主持全系工作。由于刚经历战乱,系里各项工作都需要恢复重建。章先生凭其深厚的学识制定电机系学科发展布局,聘用得力人才主持不同专业方向。在他的精心安排下,每位教员都能够人尽其才,发挥学术专长。此外,他注重学术水平的提高,带头作专题学术报告,营造教研组内的学术研究气氛。在他任职期间,包括程式、钟士模、杨津基、唐统一、王先冲等人在内的一支学术骨干队伍迅速成长。这些人为电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分别成为某一具体专业分支的奠基人和带头人。章名涛先生在清华先后教授过十几门与电机工程相关的课程,为电工学科的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电机学,特别是交流电机向来被认为是电机系的重点课和难点课之一。为了能够给学生传授前沿知识,他会省吃俭用购买大量专业领域前沿的书籍和期刊。在他担纲主讲的电机学课程中,采用自编的英文教材,内容新颖,概念清晰,分析严密。基础理论部分,即使比较深奥,也绝不含糊。童诗白教授回忆联大往事时还说:“我虽然没听过章先生讲课,但章先生的板书我是亲眼目睹过的,章先生这种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对我以后的教学影响很大。”除了重视理论教学之外,章名涛教授还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他认为“只知原理,不会实际操作,不能成为真正的工程师”。因此在他讲授完电机设计课程之后,总要让学生实地去设计并制造出能用于生产的电机。几十年来,章名涛教授编译了诸多著作,他做学问从不因循守旧,总是力图用新的方法解释电机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在论文《三相发电机之瞬变电流》中,他首次采用派克方程进行计算,其结果较以前常用的近似计算方法准确,打开了用派克方程解电机瞬变电流的新路子。
电机系编印新教材[4]
章名涛先生的一生始终把改变我国电气事业落后面貌的重任为己任,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治学严谨、为人清正”,怎样“当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 王孙禺,李珍,赵伟.清华时间简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2] 清华大学新清华双月刊委员会.新清华. 1642期
[3] 黄延复.图说老清华.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
[4] 清华大学新清华双月刊委员会.新清华. 6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