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5日上午10时,电机系利用腾讯会议网络平台,举办了第四期“云上论电”线上学术报告会活动,本场报告会邀请了清华大学电机系慈松研究员,围绕5G发展与信息能源深度融合这一热点话题展开专题学术分享。校内师生、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等超过一百一十人一同参加了本次活动,线上学术报告会由系党委研工组组长钟海旺主持。
慈松研究员从5G的发展背景、信息系统与电力系统的深度耦合、实际项目应用等视角进行了介绍,深入分析了信息能源深度耦合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他首先从5G发展的背景讲起,详细介绍了不同通信技术的优势和特性并分析了5G对当下智能电网发展带来的新动力,结合5G服务化架构的特点说明了其对智能电网业务承载能力的提升。他指出,5G在用户侧大连接、低时延的业务场景中具有较大优势,同时其高颗粒度特征有利于面向用户的实时业务的实现,在实时精准控制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其次,他结合终端能耗增长、单站供电需求增长、单站供电密度大幅上升、对传统主备用供电模式提出的新要求等特点分析了5G供电相关的问题,指出了其供电容量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特点。同时,他对供电系统中存在的诸如供电模式粗放单一、扩容困难运维成本高、运行效率不高等配电系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解读。随后,他分析了可再生能源的引入和泛在电力物联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并指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发电-输电-用电”的关系,实现从“即发即用”到“随发随用”的转变。他介绍了信息系统与电力系统本质属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信息系统是一张巨大的‘数字化电网’,信息负荷调度能力应该被看作为一种新型‘发电能力’”这一重要观点,深入分析了信息负荷的出力能力、信息负荷的复杂系统特征以及广域信息负荷调度的系统架构等多个方面的特性。最后,他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信息系统与能源系统深度融合机理和方法研究介绍了当前的机遇与挑战,并以与中国移动合作的项目为案例介绍了世界首套软件定义机架式UPS数字储能系统等关键技术,为与会人员带来了当前科学研究与工业应用最前沿的领域新知识。
在互动提问环节,与会的老师同学们踊跃提问,慈松研究员耐心细致地进行了一一解答。他结合观众提出的配电网的树状拓扑和5G负荷网状拓扑的匹配问题,介绍了5G的网络特点,从信息系统、电力系统等视角分析了供电与发电之间的对偶关系;针对网络耦合相关问题,他分析了当前电力通信网络结构,指出尽管电力专网通常是基于光纤通信的,而5G主要的应用场景是电力专网延伸不到的地方,尤其是解决未来用户侧海量分散可调资源的业务承载网络问题,二者互为补充并不矛盾;随后,他也对广义信息负荷定义、软件定义数字储能机理及如何在工程上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融合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在场师生均表示受益匪浅。
最后,系党委研工组组长钟海旺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对慈松研究员精心准备的分享报告表示了感谢。
关于“云上论电”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电机系绝大部分学生均在家中开展学习及科研工作。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电机系响应学校“从我做起,同心战疫”的号召,电机系研团总支、电机系研究生会、IEEE PES Student Branch Chapter联合推出“云上论电”线上系列学术报告会,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畅谈研究前沿,分享学术思想,让同学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充分体现了电机系对同学们的学术科研及个人发展的高度关注及重视,希望通过本系列活动帮助同学们开拓研究视野、激发学术志趣、促进学术交流,以更昂扬的姿态迎难而上,完成科研攻关工作,对自身发展和选择也会有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