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新技术研究所诞生于从事电工基础教学的教研组,依托“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学科。本所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培养研究生,1978年开始批量招收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点,1988年被评为全国理论电工学科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点,2002年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学科点的创始人王先冲、肖达川、唐统一教授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83年王先冲教授培养出我国本学科第一名博士(罗飞路)。
清华大学电机系在博士生培养方面获得1997年当年唯一的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本所教授肖达川为获奖人之一)。1999年和2000年本所各有一篇博士论文获得电气工程学科当年唯一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程志光、涂愈明),2004年获得一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汪芙平)。“十五”期间本所共招收24名博士研究生,73名硕士研究生;毕业7名博士研究生,68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生中1名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名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6名获得清华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名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许多博士毕业生在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大学任教,成为教学、科研和教育管理骨干。本所承担了全校电类专业“电路原理”(每年约35个班、1000学生)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2005年该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称号。
截至2006年底,本所在职教职工26人,其中正高8人,副高7人,中级8人,博士后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2名,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本所教学、科研骨干。
“十五”期间本所着重开拓学科新方向,特别是现代信号处理理论在通信对抗中的应用,电磁场理论在电磁发射、核爆防护领域的应用,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在航天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等军工科研新方向,大大突出了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的特色,增强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需求的联系。“十五”期间共到款经费超过1300万元,其中包括主持和参加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项国防“863”、“新概念武器”和“预先研究”项目,30多个来自工业界的项目;在通信对抗、电磁发射、超导应用、电能质量等重要科研领域取得一批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0篇,被EI收录论文83篇(与SCI收录重复的文章除外);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7项,已经授权专利10项;出版专著、教材和译著共12本。